季羡林:绝大多数人的人生,一无意义、二无价值!你赞同吗? 世界热闻
文案|艺述史 主播|雅鑫
(资料图)
艺述史官方原创
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年过九十岁时猝然领悟,他说“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,人生一无意义,二无价值。”人们总说,五十而知天命,为何一位年近百岁的博学老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?是消极感慨,还是岁月积累的彻悟?您赞同这个说法吗?
我们还要从季羡林先生的人生说起:
在学术成就上,他无疑是一位大师,在文学、国学、佛学等诸多方面成果斐然,一生笔耕不辍,可以说是博古通今。
与他在学术成就上对应的,正是他在家庭生活中的失败,季羡林也自我调侃说“不完满才是人生”,也把这句话作为他随想录的名称。
季羡林的婚姻是家庭安排的,他有所不满,却还是逆来顺受,在远赴北京甚至出国求学时,季羡林对家庭并没有什么思念,甚至觉得是这个家庭耽搁了他一生的幸福。
后来,有了两个孩子,但是他还是很坚定的选择出国留学,留学期间他对一位德国女孩动了心。爱情与道德的抉择,让他很痛苦。最终还是家庭的责任催促季羡林回到国内,可这也成为了他与家庭之间的隔阂所在。他的儿子认为季羡林是人生的失败者,并且说他是孤独、寂寞、无情的文人。
难道是家庭的失败让季老先生有此感慨吗?其实并不全是。
从古至今,大家都一直在探索一个问题,人生的意义是什么。在遥远的千年以前,泛舟湖上的苏轼就曾经感慨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”人们已经感觉到人生的渺小、一个人的局限性,就像季羡林先生所说的,一个人“走运时,手里攥满了钞票,白天两顿美食城,晚上一趟卡拉OK,玩一点小权术,耍一点小聪明,甚至恣睢骄横,飞扬跋扈,昏昏沉沉,浑浑噩噩,等到钻入了骨灰盒,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。”很多人是混沌的,迷茫的。
对于更广阔的世界来说,个人的意义更是渺小,所以才有了“一无意义、二无价值”的说法,可是对于我们每个人自己来说,每个选择、每一步,都为自己留下了最深刻的含义,所以老先生或许只是在劝导我们,芸芸众生,不必过多苦恼,不断地思考意义,反而会耽误自己,不妨脚踏实地去做每一件事,您说呢?
最后把诗人席勒的一句话送给您:“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,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。”人生的意义,或许正是自身的态度,以及脚下的生活。